相较於姊妹作《透明社会》和《爱欲之死》,《倦怠社会》可谓最为浅显易懂的书名,是的,社会令人倦怠是过份明白的谜底,你不必追剧到底就能知道谁是凶手:让我们如此烦闷疲倦的无怪乎众多嗷嗷待哺的缴费单、倏忽即逝的周末午後,一周打卡不断复制贴上即是数十年循环的生命型态(以及不断累加的利息),人们总会在某一刻瘫坐在床沿,深刻感到沉甸无比的倦怠。若果如此,我们又何须要再看一本「解释倦怠社会是怎麽来」的着作?还是说,在看似寻常的循环内耗里,有着并不凡庸的另一种倦怠?
从透明而来的社会质变
要理解倦怠何来,让我们先谈谈《透明社会》中所提到的「透明」到底是什麽:
「当事物去除掉任一种否定性,被整平、抚平,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资本、沟通与资讯的顺畅流动中,就会变得透明。」
对於韩炳哲来说,透明意味着事物失去了它原先粗糙的表面,它们多义性的棱角在纳入更大系统的过程中被消弭了,因此,它失去了阻挡或遮掩的功能,在透明社会中存在的生命也因此全被汇集到一条滑溜水道,逼迫人们赤身裸体的快速滚落,最终抵达一处每个人都融作一团,无法辨别个体独特的同质性社会。
乍听之下你可能会觉得,这听起来没那麽严重,政府不也都说要施政透明化、财团金流透明化吗?然此种程序上的透明概念延伸到日常判断:透明意味着我们想要观看到所有东西,渴望走入迷宫之後马上就能看见出口,没有人喜欢被耽搁、被欺诈、被混淆,我们都想要自己能够一眼确认该去的方向、该选择的工作,以及该爱的人。所以跟随着透明而来的,就是一个处处都要求绿灯通行的肯定社会(Positivgesellschaft),主管最不希望看到开个会东拉西扯,派系多方掣肘,开一个下午还没决定,案子眼看就要被别人抢走;资本家最不喜欢左派谈的各种社会文化理论,毕竟那些都没有数据堆叠出来的商业计画赚钱。你没有办法想像一家公司的呼喊口号是「延宕、缓慢、再思考」这些具有否定性的词汇,毕竟资本主义讨厌说不。
於焉我们见到了各种层面的透明,所有事物都摊开在阳光下灿烂或萎缩:语言透明了、精神透明了、商品透明了,人也无可避免的在这种处境下逐渐失去轮廓,我们遗落了让话语在自己心里珍藏发芽的可能性,因为相信一棵树倒在无人的森林里就相当於不存在,所以拼命展现框架下所谓的自我,挖掘自己的过往翻倒在资本市场里,就连打假球的黑历史都能上脱口秀赚钱。透明致使社会迸发了加速、展示等多重质变,现今职场无疑青睐更加快速的、更易於崭露自我「独特」性的人选,这或许是资本主义自我扩张後的必然结果,一体两面,人们也必须承担另一层面的必然:「万物并非消失在黑暗中,而是消匿於过度曝光里。」
伪装成「应该」的「可能」
透明引发的变化其中之一,便是社会监控资讯的方式变异,随着科技发展,上个世代着名的边沁环形监狱已非最夯的模型,数位环形监狱根本不需要有个中央主权,让人们意识到自己被监视而终日悚然。如今我们滑开脸书IG,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监控者,主动展示、揭露自己的妆容、#ootd、吃了什麽或想了什麽,不需要人逼迫,我们自动会把脸面对萤幕观看他人或被观看。
更无奈的事实是,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。
《倦怠社会》便由此开展,它指出我们这个世代的危机来自於各种精神上的焦虑与忧郁,其成因与病理系统和上个时代迥然有别。以往,人们面对病毒、外来者,以至於其余他者都是采用免疫系统式的逻辑思维,亦即身体若被病毒侵入,身体自身会产生免疫细胞防卫,医生会利用抗生素抹杀外来菌种,反映到现实层面,就是我与他者之间会有相对清楚的界线,使用砖墙、哨所、堡垒隔离那些非我族类,微观权力透过某个中央主体渗透进社会,人们会被指导「应该」做什麽、「不应该」做什麽。换句话说,这是傅柯笔下具有明确权力板块的规训社会,藉由否定(那些病毒及外来者)而运作的生命样态。
可来到今日,我们对於他者可谓是视若无睹,并非是他者都不存在或被消灭了,而是科技网络的强烈引力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珠,以各种机制和演算法确保你会看到你感兴趣的偶像球员正妹,肯定社会再次构成了加速回圈:我们越是能轻易触及到喜欢的事物,其余议题就越没有存在的空间。世界从此切分成千万个分众市场,萤幕前的人各自拥抱着自己的、可能无人知晓的爱。再没有哪个强大的主宰告诉我们应该要怎麽做,这个重责大任便落到自己头上──心灵鸡汤封面恶名昭彰的「做自己」。
比起说话互动,我们更常透过限时动态观看他人,仅止留下那串帐号代表自己来过,有些焦虑感便从那些他人出游、成家、买房、生子的背景渗出来。只有这个时代,我们离他人的美好成就是如此靠近,近到足以拿自己当比例尺,量一下有没有到对方的一半,尤其,当我们的观看过份简单廉价,一日所目睹的功绩岂止数百。是故这个时代的做自己常常紧随着焦虑、易逝感与精神躁动,正面对抗是狼性,反面阐述是躺平,正反逃不出「别人为什麽比我好」的问句。
规训社会蜕下,我们迎来新的功绩社会(Leistungsgesellschaft)。人们不再被切确可见的场域圈养,那些否定性的他者并非定义主体的根据,相反的,主体依循从透明而来的一系列加速、肯定和展示质变,不断地追求效能最大化,不断寻找最能被看见的位置,结构性肯定带来难以觉察的暴力,我们甚至不知道是谁在鞭笞着自己前进:
「过度劳动和追求绩效,使自我剥削的情形更加严重,这比外来者的剥削更加有效率,因为它与自由的感觉同时出现。剥削者,同时也是被剥削者,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区别,不再像过去一样能清楚辨识。」
我们想要怎麽样的倦怠?
在韩炳哲眼里,功绩社会里推崇的价值看来都有些微妙。像是如今社会很推崇的斜杠多工,他说这反而像是一种返祖退化,只有野兽在野外觅食时才会如此神经兮兮,注意有无天敌出没、有没有其他同类要抢食物,以及自身能否吃饱等等,牠根本没有沉思的余裕。是因为过往的文化积累,才让人类在生理性和心理上都得以进行沉思的行为,但这种深层专注(或无聊的放松)的可能环境却持续被消灭,如同财团在原生丛林烧灼辟地植上钢筋水泥,滑不到底的短影音也将「发呆」驱逐回过往历史,或许在过几十年,这个没人会呈现的姿态也将从字典中抹除,而人们也丧失从深层无聊中萌发新事物的能力。
所以说到底,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倦怠?
有个很简单的做法。在〈观看的教育〉里有提到,面对这种特殊状况,我们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应对:要学习不要立即回应一个刺激,而是要去对抗本能会有的滑动和巡视,从其大体而非小体。
「沉思的生活绝不会消极地自动开放,对来到眼前的一切和发生的事,一律说『是』,相反地,它会反抗蜂拥而至、不由自主浮现的刺激。」
随後在〈倦怠社会〉同名篇章中,他引彼得‧汉德克(Peter Handke)关於倦怠的概念来分析,将倦怠分成两种层次。其中一种就是全然的单独倦怠,会造成孤立与疏离;另一种则是「基本的倦怠」,让人能够在这当中更多体会到世界,而非膨胀的自我。短小篇幅中,他并没有充分解释两种倦怠之间的差别,更多是神秘宗教式的启发,尽管如此,统整前述,我们或许可以找出我们想要的那种倦怠是什麽样子。
从《透明社会》中提及文化理论、缓慢之於展示、快速,到《倦怠社会》的深层无聊、《爱欲之死》的他者性,读者会发现,韩炳哲一贯放在天秤另外一面的东西有个共通性──否定性,或者白话一点说,是「不」。文化理论本身是种历史性回顾,将混杂东西用叙事分开;精神唯有在缓慢之中才可以舒展茁壮;深层无聊是汲汲营营逼迫自我的反面样态……在这个鼓励我们说「是」大过於「不」的社会,为什麽韩炳哲却始终抓着这个概念,要人们可以再慢一点、再多麻烦一点、再多绕点路、再更安静一点……
否定性的本质是什麽?在书中那些艰涩遥远的字眼之外,我能否阐述否定性,或者说「不」意味着什麽?去质疑、去排斥、去减速……以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我为何无法说「不」?
韩炳哲的着作并非破解残酷日常的秘笈,没有手把手带你以技术性的步骤一步骤二去解决问题,也并非严格意义下的严谨理论,不动用大部头的篇幅去全面拆解议题。相反地,它轻薄如一隙光刃,在你意识到之前结缔处就已划过数刀,污液流出,尔後惊觉,原来整个社会运作的盲点「可能」在此处,容许你拆骨分筋,不必然要照着既定、沿着透明的加速轨道走向同质性的倦怠社会。说可能,是因为当中也有一些可再探究的地方,但就算是这样,当你说出「不,这里好像不是这样」的时候,他应该也会很开心吧。
书籍资讯
书名:《倦怠社会》 Müdigkeitsgesellschaft
作者:韩炳哲
出版:大块文化
日期:2015
[TAAZE] [博客来]